2008年3月18日

符號學

//符號學廣義上是研究符號傳意的人文科學,當中含蓋所有涉文字元、訊號符、密碼、古文明記號、手語的科學。可是,由於含蓋的範圍過於廣濶,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學中並未得到重視,直至結構主義在二十世紀下半期興起,以《Tel Quel》雜誌為號召的哲學家,為了反對讓-保羅·薩特的存在主義,則大量引用俄羅斯在共產革命前的一系列,有關符號在文化上的再現過程的研究,故此,正式出現當今所指的符號學,要算到一九六零年代。

現代符號學之父:索緒爾
//現代符號學另一個強大的源頭是世紀初瑞士語言學泰斗
索緒爾的教學講稿 ─《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將符號分成※意符 Signifier意指 Signified 兩個互不從屬的部份之後,真正確立了符號學的基本理論,影響了後來李維史陀羅蘭·巴特等法國結構主義的學者,被譽為現代符號學之父。

符號學奠基人物:皮爾士
//國符號學家皮爾士認為,符號可區分為「指標」(signal)、「肖像」(icon)、與「象徵」(symbol)三種。
⊙指標,符號與客體之間有物理性的連結或因果關係,如煙是火的指標。
⊙肖像,符號則與客體彼此相像,如繪畫或漫畫。
⊙象徵,其符號它不來自自然意義上的而是文化的象徵,例如黑象徵死亡、白象徵純潔、紅象徵熱情...等。
//對皮爾士而言,符號之所以為符號乃是因為有「詮釋」(interpretation)的動作,通過觀者的詮釋的介入,作品才被賦予意義。

文字符號與視覺符號的區別
//西方針對文字符號系統與形式再現的符號系統進行比較,其差異大抵如下:
//

當代符號的轉變
//事實上,視覺文化的興起,與文學的沒落有關。當代講求訊息的快速傳播,小說、散文那般的經典已無法應付快速消費資訊的要求,因此圖像那種能有效而立即傳遞資訊的方式遂被大量運用。視覺文化那平面性、直觀性與圖像化的特徵使得紙上文字相形見絀,因此圖像化的背後動機是大眾消費文化的抬頭。
//視覺化思維的來臨,正呼應了後現代文化特徵,如視聽時代、大眾媒體的興起。在其間,符號系統始終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羅蘭‧巴特指出,符號既是人類社會文化活動以及與之對應的文化關係網的產物,也是它們得以不斷運轉和再生產的基本條件與中介因素。

※再現,指已經掌握的知識能回想起來,已學會的動作能再次實現和已經歷的情感能再體驗的過程。
※意符,是符號的語音形象。
※意指,是符號的意義概念部份。




*資料來源:
1. 維基百科
2. http://emag.ncnu.edu.tw/article/200605/%B2%C5%B8%B9%BE%C7%ACO%A4%B0%BB%F2.pdf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