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營養標示內容介紹
//在這裡,將介紹關於上一章的營養標示上,所呈列的七項名詞,藉此讓大家了解它們的作用和影響。
第一節 熱量
//飲食中可以提供熱量的營養素是醣類(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酒精、有機酸等。它們所含的熱量,以每公克為單位,分別是:醣類(碳水化合物) 4大卡、脂肪 9大卡、蛋白質 4大卡、酒精 7大卡、有機酸 2.4大卡。
//成人消耗的熱量利用在三方面:基礎代謝量、活動量、食物熱效應;成長階段與懷孕階段還需要額外的熱量以供建構組織。進食後,體內代謝加快,用於消化食物、吸收、運送、儲存、代謝利用營養素。食物熱效應通常佔一日總熱量需求的十分之一,一般計算方式為: 食物熱效應=(BMR+活動量) x 10% 或 ÷ 9 個人一天所需要的能量等於BMR、總活動量、食物產熱效應三方面熱量的總和。
//成人身上多餘的體重主要是體內脂肪組織的重量增加,而脂肪組織有75%為脂肪,23%為水份,另有少量的蛋白質和礦物質。減重一定要循序漸進,每減重一公斤,應減少約7700大卡的熱量,若以十天計,每天應減少770大卡熱量的攝取。
//應注意的是每人每天熱量總攝取量不宜少於1200大卡,並且要廣泛攝取各種食物,避免因貪食而增加飲食,口味要清淡,過多的鹽份會使水份滯留在身體內。避免酒類飲料,增加飲食中的纖維量,可獲充分的飽足感。
//減少熱量的攝取則以選擇熱量低的食物,例如:減少油炸、烘焙類食物,以饅頭代替麵包,以開水代替含糖飲料。減少熱量攝取的作法宜採取漸進的方式,每天以減少約500大卡為原則,一週則相當於體組織要分解出3500大卡的熱量,約相當於0.5公斤的體重,因為一公斤脂肪組織含有7700大卡的熱量。
第二節 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最重要的成份,為人體許多抗體、酵素、荷爾蒙…等主要成份。蛋白質是由胺基酸(Amino Acid)所組成。
//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蛋白質是特別地重要。胎兒、幼兒、青少年由於身體快速成長,更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如果蛋白質缺乏則會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成年人蛋白質不足時,抵抗力下降,易疲勞,工作效率低、早衰;老年人缺乏蛋白質易出現貧血,易感染、心臟受損等。
//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量,以13~19歲青春發育期最高,其次懷孕及授乳期,而以20歲以上成年人而言,每天最好能攝取1.0g/kg體重的蛋白質,即與體重等量的良性蛋白質。此外,蛋白質還參與了身體的生理調節功能及免疫功能,蛋白質缺乏時,會出現各種症狀;如消瘦、肌肉鬆弛無力,皮下脂肪燃燒,反應遲緩、精神不繼、兒童體力智力發育產生障礙,毛髮乾枯,易腹瀉、消化腸胃道功能低下,肝火上昇,水腫,心律不規律等,且抵抗力下降,易感染,手術後傷口癒合不易等現象。
蛋白質的功能
˙催化:蛋白質可作為生物催化劑,酶。
˙調劑:有些蛋白質對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具有調劑作用,例如胰島素。
˙運輸:有些蛋白質具有運輸代謝物質的作用,例如血紅素。
˙儲存:種子中的大量蛋白質,是用來萌發時的儲備。
˙運動:例如肌蛋白。
˙結構:例如毛髮。
˙其他:例如防禦、進攻等等,人類的免疫過程中有大量蛋白質參與。
第三節 脂肪
//脂肪是室溫下呈固態的油脂,多來源於動物體,俗稱油,又稱食用脂肪,是最常見的食物營養素之一,亦是三種提供能量的營養的其中一種。
//被人類直接食用或用來烹調的脂類,其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酯,也就是中性脂肪。但一般而言脂肪都是形容人體或食物中的脂肪組織。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與糖類不同的脂肪所含的碳、氫的比例比較大,而氧的比例比較小,所以發熱量比糖類高。
//脂肪的能量密度是每公克 37000 焦耳,亦即9 個大卡。相對於糖類的每克17000 焦耳和乙醇的每克29000 焦耳,脂肪是密度最高的食物營養素;且某些脂肪酸是人體保持健康必需的,例如Ω-3-脂肪酸有維持免疫和心血管功能的作用;另外脂肪還促進進食後的飽脹感。
脂肪的功能
˙提供主要的能源:
//脂肪氧化每公克可產生9仟卡的熱量( 醣類、蛋白質每公克可產生4仟卡 ),脂肪與醣類提供的熱 量能節省蛋白質燃燒的功能,適量的脂肪攝取供應人體所需熱能,蛋白質即可作為生長修補細胞所需,減少腎臟代謝的負擔。
˙保護內臟、關節及神經免受損傷的作用,並保持體溫。
˙促進人體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作用。
˙提供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不飽和脂肪酸-亞麻油酸、花生油四稀酸。
第四節 飽和脂肪
//飽和脂肪,是由飽和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若攝取過多,會使血液中膽固醇沈積在血管壁,造成動脈血管硬化、血栓塞、心肌梗塞等疾病。動脈硬化引起的血液循環障礙,在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會發生。如果發生在腦部,會造成腦血栓、腦出血。如果發生在心臟,則會引起狹心症、心臟衰竭等病症。
//飽和脂肪的攝取量應不超過人體每天所需熱量的10%。
//豬油、牛油∕黃油、動物脂肪、椰油、氫化植物油等食物均含有飽和脂肪。動物性脂肪除了含有飽和脂肪外,還含有大量膽固醇,如果進食過多的飽和脂肪,便會引致血液裡的膽固醇分量增加,這樣,患上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也就愈大。
第五節 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又稱為反式脂肪酸或逆態脂肪酸。
//動物的肉品或乳製品中所含的反式脂肪相當少。反式脂肪主要來自經過部份氫化的植物油。「氫化」是在20世紀初期發明的食品工業技術,部份氫化過程會改變脂肪的分子結構(讓油更耐//高溫、不易變質,並且增加保存期限),但氫化過程也將一部份的脂肪改變為反式脂肪。
//和其他的脂肪不同,反式脂肪對健康並無益處,也不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食用反式脂肪將會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因此世界各地的健康管理機構建議將反式脂肪的攝取量降至最低。一般認為,經過部份氫化的植物油和純天然的植物油相比,前者對於健康造成的風險較大。
//反式脂肪在少數國家中被嚴格管制,而較多國家要求食品製造商必須在產品上標注是否含有反式脂肪,而也有多起因反式脂肪而引起的法律訴訟正在進行(主要是針對速食店進行的訴訟)。許多食品公司已經主動的停止在產品中使用反式脂肪,或是增加不含反式脂肪的產品線。
//食物包裝上一般食物標籤列出成份如稱為「氫化植物油」、「部分氫化植物油」、「氫化脂肪」、「氫化菜油」、「固體菜油」、「酥油」、「人造酥油」、「雪白奶油」或「shortening」即含有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酸是經人工氫化處理後才誕生的,自然界中幾乎不存有,人也難以處理此類不飽和脂肪,一但進入人體中,大都滯留於人體,進而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
對健康的影響
//研究顯示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飲食和諸如心臟動脈疾病以及動脈硬化等疾病有關聯性。研究顯示如果每天攝入反式脂肪5克,心臟病的發病幾率會增加25%。而在美國均每人每年的攝入量是2.1公斤。一些國家已經立法限制食物裡反式脂肪的含量與使用。
//紐約市率先通過一項禁止餐飲業者使用含有反式脂肪的製品,引起食品業者反對,不過包括麥當勞在內的大型速食店,已經開始減少反式脂肪的使用。
//重複使用高溫油炸的食用油,大部分都含有反式脂肪;除了油炸食品,烘焙甜點像是蛋糕、甜甜圈,大多也有用反式脂肪來製作,消費者吃到肚子裡,會增加壞膽固醇,導致心血管疾病。
第六節 碳水化合物
//醣類又稱碳水化合物,是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及其縮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總稱,由碳、氫與氧三種元素所組成;為人體重要的營養素,是生物體的能量來源。
主要功能
˙當身體需要能量時,會先尋求碳水化合物。
˙如果您未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您的身體會尋求其他能量來源,例如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 不過,蛋白質並非身體能量的有效來源。
˙碳水化合物也會保護您的肌肉,並幫助調節在血液中循環的糖份量,讓所有細胞都能取得所需的能量。
食物來源
//碳水化合物有兩種形式:單一和複合碳水化合物。兩種都是由糖分單元組成。不同之處在於兩者所含的糖分單元數目,以及鏈結的方式。
˙單一碳水化合物為可以提供立即能量的糖分,一般來說沒有營養價值。 包括糖果和汽水。
˙複合碳水化合物會緩慢釋放能量並通常含有纖維素。 這些「較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包括麵包、義大利麵、米、馬鈴薯、麥片和豆類。
使用:碳水化合物通常佔您攝取的總熱量之 45% 至 60%。
安全證據
//如果過份攝取碳水化合物且較少甚至不做體能活動,這些碳水化合物會轉化為脂肪儲存於體內,可能造成過重和其他健康問題。
第七節 鈉
對人體的影響
//鈉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營養素。體內的鈉大多存在於血液及細胞外液,於人體的體液平衡及其他的生理功能都有很大的關聯,鈉離子(下文中簡稱鈉)是細胞外液中帶正電的離子中含量最豐富的,在身體內有助維持滲透壓,也協助神經、心臟、肌肉及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運作。
//鈉與水在體內的代謝與平衡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對血壓更有相當的影響。體內對鈉的調節與對水的調節息息相關,在下視丘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於腎臟以減少水的排除,進而調控體內水與鈉的比例。
吸收與排泄
//鈉的攝入主要是通過食物,尤其是食鹽。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3公克,兒童與少年為1.5-2.2公克。每日攝入的鈉幾乎全部都由胃腸道吸收,人體鈉吸收率為95-100%。
//鈉排出的主要途徑是腎臟、皮膚及消化道。皮膚對鈉的排洩主要是通過汗液的排出,特殊情況下,如大量出汗等,通過皮膚排出的鈉則大大增加。少量的鈉隨糞便排出。一般情況下腎臟是鈉的主要排泄器官。腎臟根據身體鈉含量的情況調節尿中排鈉量。
低血鈉症
//體液中鈉的濃度太低即為低血鈉症(Hyponatremia)。發生的原因可能是:攝取過多水份、腎臟功能損壞、肝硬化、心臟病、長期腹瀉、ADH分泌不正常等。當血液中的鈉濃度突然降低時,嚴重的症狀很快就出現。腦對鈉濃度很敏感,所以首先會無精打採及思考遲鈍。若情況更嚴重,接下來會肌肉抽搐、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輕微的低血鈉症可由控制飲食中的液體量(一天少於1L)而治療。嚴重的低血鈉症很危急,醫生可用藥物或靜脈注射緩慢增加血液中的鈉含量。若血液中的鈉濃度增加太快,會造成嚴重且通常為永久的腦部損傷。
高血鈉症
//血液中鈉的濃度太高即為高血鈉症(Hypernatremia ),主要由脫水引起。發生的原因可能有:攝取過少水分、腹瀉、嘔吐、發燒、過度出汗、尿崩症、腦下垂體受損、其他電解質失調、鐮型血球病、使用藥物等等。高血鈉症在老年人當中最普遍。高血鈉症最重要的症狀起因於腦部官能障礙,嚴重高血鈉症會導致混亂、肌肉痙攣、發作、昏迷、甚至死亡。
//高血鈉症可由恢復供水治療。較嚴重的高血鈉症要經由靜脈給予稀釋液體(含水以及少量仔細調整濃度的鈉 )。血液中的鈉濃度必須非常緩慢的下降,否則會造成永久的腦部損害。
⊙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http://www.scpo.nccu.edu.tw/show/part1/b/B2/cal.htm
http://www.sunpak.com.tw/health.htm#a2
http://www.nutrilite.com/zh-tw/Nature/Nutrients/carbohydrates.aspx?
http://www.mingpaohealth.com/cfm/Archive3.cfm?File=Archive/dietinfo/Diet06.txt
http://www.hk-doctor.com/health_article/dept_health/DH23.ht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